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

八、足少陰腎經

八、足少陰腎經


本經腧穴:分佈在足心,內踝後,跟腱前緣,下肢內側後緣,腹部,胸部。起于湧泉,止于俞府,左右各27穴。

1. 湧泉 (井穴)
 【定位】足趾蹠屈時,約當足底(去趾)前1/3凹陷處;踡足時,在足底第二、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;在足底(去趾)前1/3處,當第二、三趾骨間。
 【穴名】"湧",指水向上冒;"泉",泉水。本穴為腎經的井穴,比喻脈氣從足底出來的情況。
 【解剖】有趾短屈肌腱,趾長屈肌腱,第二蚓狀肌,深層為骨間肌;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;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調便、平肝熄風
 【主治】①昏厥,中暑,癲狂癇,小兒驚風、霍亂轉筋;②頭痛(頭頂),頭暈,目眩,失眠;③咳血,咽喉腫痛、舌干、失音,喉痹;④大便難,小便不利;⑤奔豚氣;⑥足心熱。急救要穴之一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0.8寸。降邪宜用灸法或藥物貼敷。

2. 然谷 (滎穴)
 【定位】內踝前下方,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
 【解剖】有足大趾外展肌,有蹠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分支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末支及足底內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固泄、導赤清心
 【主治】①月經不調,陰挺,陰癢,白濁;②遺精,陽痿;③消渴,腹瀉,小便不利、胸脅脹痛、黃疸、下肢痿痺、足跗痛;④咳血,咽喉腫痛;⑤小兒臍風,口噤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0.8寸。

3. 太溪 (輸穴;原穴)
 【定位】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
 【穴名】"太",盛大的意思;"溪",溪流。本穴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,經氣從湧泉出來後,到這裡已匯聚成大溪,所以稱此名。
 【解剖】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當脛神經經過處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納氣、培土生金
 【主治】①頭痛,目眩,失眠,健忘,咽喉腫痛,齒痛,耳鳴,耳聾;②咳嗽,氣喘,咳血,胸痛:③消渴,小便頻數,便秘;④月經不調,遺精,陽痿;⑤腰脊痛,下肢厥冷、內踝腫痛、腹脹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0.8寸。

4. 大鐘 (絡穴)
 【定位】太溪穴下0.5寸,當跟骨內側前緣
 【解剖】有脛後動脈跟內側支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平喘、通調二便
 【主治】①癡呆、嗜臥;②癃閉,遺尿,便秘(二便不利);③月經不調;④咳血,氣喘;⑤腰脊強痛,足跟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5. 水泉 (郄穴)
 【定位】太溪穴直下1寸,當跟骨結節內側上緣
 【解剖】有脛後動脈跟內側支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清熱,活血通經
 【主治】①月經不調,痛經,經閉,陰挺;②小便不利、目昏花、腹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6. 照海 (八脈交會穴(通于陰蹺脈)
 【定位】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;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,當跟骨內側下緣
 【穴名】"照",昭,即明顯的意思;"海",大海。因為此穴處脈氣明顯,闊大如海,所以稱為照海。
 【解剖】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點處;後方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部為脛神經幹。
 【功能】 調陰寧神、通調二陰
 【主治】①失眠,癲癇夜發、嗜臥、驚恐不寧;②咽喉幹痛,目赤腫痛、腳氣、梅核氣;③月經不調、痛經,帶下,陰挺、陰癢、疝氣、小便頻數,癃閉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 ~0.8寸。

7. 復溜 (經穴)
 【定位】太溪穴上2寸,當跟腱的前緣
 【穴名】"復",重復,返回的意思;"溜",同流。足少陰腎經的脈氣自湧泉流至太溪後,曾繞行一圈至照海,又從太溪直上到本穴,所以稱為復溜。
 【解剖】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於跟腱處的內側;前方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,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層為脛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補腎益陰、通調水道
 【主治】①水腫,汗證、盜汗、發熱無汗、舌乾口燥;②腹脹,腹瀉、腸鳴、脈細無力;③腰脊強痛,下肢痿痹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 ~1寸。

8. 交信 (陰蹻脈之郄穴)
 【定位】太溪穴上2寸,脛骨內側面後緣,約當複溜穴前0.5寸;在內踝高點上2寸,當脛骨內側緣與跟腱內側之內緣之間處
 【解剖】在趾長屈肌中;深層為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,後方為脛神經本幹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調經、通調二陰
 【主治】①月經不調,崩漏,陰挺,陰癢,疝氣,五淋、睪丸腫痛、瀉痢赤白;②腹瀉,便秘,痢疾、月耑內廉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8 ~1.2寸。

9. 築賓 (陰維脈之郄穴)
 【定位】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,太溪穴直上5寸,約當腓腸肌內側肌腹下緣處
 【穴名】"築",原指築牆的舂棒,形容堅實,這裡似乎指的腓腸肌;因為穴位在它的旁邊,所以稱為"賓",即賓客。
 【解剖】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;深部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,深部為脛神經幹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寧心、理氣止痛
 【主治】①癲狂;②疝氣、小兒胎疝;③嘔吐涎沫,吐舌;④小腿內側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0. 陰谷 (合穴)
 【定位】屈膝,膕窩內側,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(脛骨內踝後方)
 【解剖】在半腱肌和半膜肌之間;有膝上內側動、靜脈;布有股內側皮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興陽、調理前陰
 【主治】①癲狂;②陽痿、疝氣,月經不調,崩漏,小便不利、陰中痛;③膝股內側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1. 橫骨
 【定位】臍下5寸,恥骨聯合上際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
 【解剖】有腹內、外斜肌腱膜,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;有腹壁下動、靜脈及陰部外動脈;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。
 【功能】 益腎興陽、清熱利淋
 【主治】①少腹脹痛,陰部痛;②小便不利,遺尿,遺精,陽痿;③疝氣、五淋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2. 大赫
 【定位】臍下4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;在橫骨上1寸,任脈(中極)旁開0.5寸,仰臥取穴
 【解剖】有腹內、外斜肌腱膜,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;有腹壁下動、靜脈肌支;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補腎固經、調經種子
 【主治】遺精,陽痿,陰挺,帶下,陰部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3. 氣穴
 【定位】臍下3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;在橫骨上2寸,任脈(關元)旁開0.5寸處,仰臥取穴
 【解剖】在腹內、外斜肌腱膜,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中;有腹壁下動、靜脈肌支;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益衝任、調二陰
 【主治】①奔豚氣;②月經不調,帶下;③小便不利;④腹瀉、痢疾、腰脊痛、目赤內眥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4. 四滿
 【定位】臍下2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;在橫骨上3寸,任脈(石門)旁開0.5寸處,仰臥取之
 【解剖】肌肉、血管同大赫,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理氣導疝、調經種子
 【主治】①月經不調,崩漏,帶下、不孕,產後惡露不淨;②遺精,小腹痛;③臍下積、聚、疝、瘕,水腫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利水多用灸法。

15. 中注
 【定位】臍下1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;在橫骨上4寸,任脈(陰交)旁0.5寸處,仰臥取之
 【解剖】肌肉、血管同大赫,布有第十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調和月經、通調腑氣
 【主治】月經不調,腰腹疼痛,便秘,腹瀉、痢疾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6. 肓俞
 【定位】臍旁0.5寸,仰臥取穴
 【解剖】肌肉、血管同大赫,布有第十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理氣止痛、潤燥通便
 【主治】①腹痛(繞臍),腹脹,腹瀉,便秘;②月經不調;③疝氣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7. 商曲
 【定位】臍上2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
 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九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健脾和胃、消積止痛
 【主治】胃痛,腹痛(切痛),腹脹,腹瀉,便秘,腹中積聚、不嗜食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8. 石關
 【定位】臍上3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
 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九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攻堅消滿、補腎種子
 【主治】①胃痛,嘔吐,腹痛,腹脹、噦噫嘔逆、小便黃,便秘;②不孕、心下堅滿,產後腹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9. 陰都 (衝脈、足少陰之會)
 【定位】臍上4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
 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八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寬胸降逆、理氣和胃
 【主治】胃痛,腹脹,便秘,身寒熱、心煩滿氣逆、瘧病、腸鳴、腹絞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20.腹通谷
 【定位】臍上5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
 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八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健脾和胃、寬胸寧心
 【主治】①腹痛,腹脹,胃痛,嘔吐;②心痛,心悸,胸痛、暴喑、目巟巟、咳喘、口渦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21.幽門
 【定位】臍上6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
 【解剖】在腹直肌內緣,有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第七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健脾和胃、降逆止吐
 【主治】善噦,嘔吐,腹痛,腹脹,腹瀉、飲食不下、嘔沫如涎、胸脅背相引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不可向上深刺,以免傷及內臟。

22.步廊
 【定位】第五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
 【解剖】在胸大肌起始部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五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五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寬胸理氣、止咳平喘
 【主治】胸痛,咳嗽,氣喘、嘔吐、不嗜食,乳癰。
 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23.神封
 【定位】第四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
 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四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寬肺止咳、降逆和胃
 【主治】胸脅支滿,咳嗽,氣喘,乳癰、嘔吐、不嗜食。
 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24.靈墟
 【定位】第三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
 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三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三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三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疏肝寬胸、肅降肺氣
 【主治】胸脅支滿,咳嗽,氣喘,乳癰、嘔吐。
 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25.神藏
 【定位】第二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
 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二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二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寬胸順氣,降逆定喘
 【主治】胸脅支滿,咳嗽,氣喘,乳癰、胸痛、嘔吐、煩滿、不嗜食。
 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26.彧中
 【定位】第一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
 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;有第一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部為第一肋間神經,皮下有鎖骨上神經前支。
 【功能】寬胸理氣,止咳化痰
 【主治】胸脅脹滿、不嗜食,咳嗽,氣喘,痰湧。
 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27.俞府
 【定位】鎖骨下緣,前正中線旁開2寸
 【解剖】在胸大肌中,有胸內動、靜脈的前穿支;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。
 【功能】止咳平喘,和胃降逆
 【主治】咳嗽,氣喘,胸痛、嘔吐、不嗜食。
 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九、手厥陰心包經

九、手厥陰心包經

本經腧穴:分佈在乳旁,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。起于天池,止於中沖,左右各9穴。

1. 天池 (手厥陰、足少陽之會)
 【定位】乳頭外側1寸,當第四肋間隙中
 【解剖】在胸大肌外下部,胸小肌下部起端,深部為第四肋間內、外肌;有胸腹壁靜脈,胸外側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胸前神經肌支及第四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寬胸理氣,止痛消腫
 【主治】①咳嗽,痰多,胸悶、心煩,氣喘,胸痛;②乳癰;③瘰藶。
 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3~0.5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心、肺。

2. 天泉
 【定位】腋前紋頭下2寸,肱二頭肌長、短頭之間,伸臂仰掌取穴
 【解剖】在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;有肱動、靜脈肌支;布有臂內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寬胸理氣,止咳寧嗽
 【主治】①心痛,咳嗽,胸脅脹滿;②胸背及上臂內側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3. 曲澤 (合穴)
 【定位】肘微屈,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腱尺側緣
 【解剖】在肱二頭肌腱的尺側;當肱動、靜脈處;布有正中神經的主幹。
 【功能】 清心鎮痛,和胃降逆
 【主治】①心痛,心悸,善驚;②胃痛,嘔血,嘔吐;③暑熱病、煩躁;④肘臂攣痛、轉筋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;或點刺出血。

4. 郄門 (郄穴)
 【定位】腕橫紋上5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
 【解剖】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,有指淺屈肌,深部為指深屈肌;有前臂正中動、靜脈,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,其下為正中神經,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清心鎮咳,涼血止血
 【主治】①心痛,心悸,心煩胸痛;②咳血,嘔血,衄血;③疔瘡;④癲癇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5. 間使 (經穴)
 【定位】腕橫紋上3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
 【解剖】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,有指淺屈肌,深部為指深屈肌;有前臂正中動、靜脈,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,其下為正中神經,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寬胸解鬱,寧心降逆
 【主治】①心痛,心悸、失喑;②胃痛,嘔吐、干嘔;③熱病、煩躁,瘧疾;④癲狂癇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6. 內關 (絡穴;八脈交會穴(通于陰維脈);別走手太陽)
 【定位】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
 【解剖】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,有指淺屈肌,深部為指深屈肌;有前臂正中動、靜脈,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,其下為正中神經,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寧神鎮痛,疏肝和中
 【主治】①心痛,心悸、不寐:②胃痛,嘔吐,呃逆,脅痛,脅下痞塊;③中風,失眠,眩暈,鬱證,癲狂癇,偏頭痛;④熱病;⑤肘臂攣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7. 大陵 (輸穴;原穴)
 【定位】腕橫紋中央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
 【解剖】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,有拇長屈肌和指深屈肌腱;有腕掌側動、靜脈網;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,正中神經掌皮支,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幹。
 【功能】 寧心安神,寬胸和胃
 【主治】①心痛,心悸;②胃痛,嘔吐,口臭,吐清涎、咳喘、咳血、庵疥;③胸脅滿痛:④喜笑悲恐、善笑,癲狂癇;⑤臂、手攣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8. 勞宮 (滎穴)
 【定位】掌心橫紋中,第二、三掌骨中間;握拳,中指尖下是穴。
 【解剖】在第二掌骨間,下為掌腱膜,第二蚓狀肌及指淺、深屈肌腱,深層為拇指內收肌橫頭的起點,有骨間肌;有指掌側總動脈;布有正中神經的第二指掌側總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清心安神,消腫止癢
 【主治】①中風昏迷,中暑;②心痛,煩悶,癲狂癇,嘔噦,胸脅痛,吐血衄血,大便血,咳喘;③口瘡,舌爛,口臭;④鵝掌風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為急救要穴之一。

9. 中沖 (井穴)
 【定位】中指尖端的中央
 【解剖】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、靜脈網;為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分佈處。
 【功能】 開竅醒腦,泄熱清心
 【主治】①中風昏迷,舌強不語,中暑,昏厥,小兒驚風;②熱病、吐瀉、耳鳴、心痛。
 【操作】淺刺0.1寸;或點刺出血。為急救要穴之一。

十.手少陽三焦經

十.手少陽三焦經


本經腧穴:分佈在無名指外側,手背,上肢外側面中間,肩部,頸部,耳翼後緣,眉毛外端。起于關沖,止於絲竹空,左右各23穴。

1. 關沖 (井穴)
 【定位】無名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.1寸
 【解剖】有指掌側固有動、靜脈所形成的動、靜脈網;布有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清熱解表、清心聰耳
 【主治】①頭痛,目赤,耳鳴,耳聾,喉痹,舌強;②熱病,心煩。
 【操作】淺刺0.1寸;或點刺出血。為急救要穴之一。

2. 液門 (滎穴)
 【定位】第四、五掌指關節之間的前緣凹陷中
 【解剖】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;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。
 【功能】 清頭聰耳、和解表裡
 【主治】①頭痛,目赤,耳鳴,耳聾,喉痹;②瘧疾;③手臂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3. 中渚 (輸穴)
 【定位】手背,第四、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,當液門穴後1寸
 【解剖】有第四骨間肌;皮下有手背靜脈網及第四掌背動脈;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。
 【功能】 清熱利咽、明目聰耳
 【主治】①頭痛、目眩,目赤、目生翳膜目痛,耳鳴,耳聾,喉痹;②熱病;③肩背肘臂酸痛、脊膂痛,手指不能屈伸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4. 陽池 (原穴)
 【定位】腕背橫紋中,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;在第四指直上,腕部橫紋中,當指總伸肌腱與小指固有肌腱之間凹陷處
 【解剖】有皮下手背靜脈網,第四掌背動脈;布有尺側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。
 【功能】 利喉聰耳、和解表裡
 【主治】①目赤腫痛,耳聾,喉痹:②消渴,口幹、瘧疾;③腕痛,肩臂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5. 外關 (絡穴;八脈交會穴(通陽維脈))
 【定位】腕背橫紋上2寸,尺骨與橈骨正中間(陽池上2寸)
 【解剖】在橈骨於尺骨之間,指總深肌與拇長伸肌之間;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及掌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解表清熱,聰耳明目
 【主治】①熱病,傷寒:②頭痛、頰痛,目赤腫痛,耳鳴,耳聾:③瘰鬁,脅肋痛、肩背痛;④上肢痿痹不遂、肘臂伸屈不利、手指疼痛、手顫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6. 支溝 (經穴)
 【定位】腕背橫紋上3寸,尺骨與橈骨正中間
 【解剖】在橈骨於尺骨之間,指總深肌與拇長伸肌之間;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及掌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清熱聰耳、降逆潤腸
 【主治】①便秘;②耳鳴,耳聾,暴喑;③瘰鬁,脅肋疼痛、肩背痠痛;④熱病、嘔吐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7. 會宗 (郄穴)
 【定位】支溝穴尺側約1寸,當尺骨橈側緣;陽池上3寸,支溝穴在尺側旁開約5分,當尺骨之橈側緣
 【解剖】在尺骨橈側緣,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;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及骨間掌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聰耳鎮痙
 【主治】耳聾,癇證,上肢肌膚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8. 三陽絡
 【定位】支溝穴上1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
 【解剖】在指總伸肌與拇長展肌起端之間;有前臂骨間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聰耳利咽
 【主治】耳聾,暴喑,齒痛、齬齒痛、嗜臥,手臂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9. 四瀆
 【定位】尺骨鷹嘴下5寸(肘尖下方5寸),尺骨與橈骨之間
 【解剖】在指總伸肌與尺側腕伸肌之間;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聰耳利咽
 【主治】耳聾,暴聾、暴喑,齒痛(齬齒)、手臂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10.天井 (合穴)
 【定位】屈肘,尺骨鷹嘴上1寸凹陷中
 【解剖】在肱骨下端後面鷹嘴握中,有肱三頭肌腱;有肘關節動、靜脈網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。
 【功能】 聰耳寧神、理氣消痰
 【主治】①耳聾;②癲癇;③瘰鬁,癭氣;④偏頭痛,脅肋痛,頸項肩臂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11.清冷淵
 【定位】屈肘,天井穴上1寸
 【解剖】在肱三頭肌下部;有中側副動、靜脈末支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。
 【功能】 溫經散寒
 【主治】頭痛,目黃、振寒,肩臂痛不能舉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8~1.2寸。

12.消濼
 【定位】肩髎穴與天井穴連線上,清冷淵穴上3寸
 【解剖】在肱三頭肌肌腹之間;有中側副動、靜脈末支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。
 【功能】 清熱散風、清心寧神
 【主治】頭痛,赤痛,項背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3.臑會
 【定位】肩髎穴與天井穴連線上,肩髎穴下3寸,三角肌後緣
 【解剖】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;有中側副動、靜脈末支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,深層為橈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理氣消痰
 【主治】①瘰鬁;②癭氣;③上肢痹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4.肩髎
 【定位】肩峰後下方,上臂外展時,當肩髃穴後寸許凹陷中
 【解剖】在肩峰後下方,三角肌中;有旋肱後動脈肌支;布有腋神經的肌支。
 【功能】 止痛利節
 【主治】肩臂攣痛不遂、肩重不能舉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15.天髎 (手足少陽、陽維之會)
 【定位】肩井穴與曲垣穴連線的中點,當肩胛骨上角凹陷處
 【解剖】有斜方肌、岡上肌;有靜橫動脈降支,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;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,副神經,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。
 【功能】 清熱解表、寬胸理氣
 【主治】肩臂痛,頸項強急,胸中煩悶、缺盆中痛,身熱汗不出,頸項急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16.天牖
 【定位】乳突後下方,胸鎖乳突肌後緣,平下頜角處(即約在天容穴與天柱穴之間)
 【解剖】在胸鎖乳突肌止部後緣;有枕動脈肌支,耳後動、靜脈及頸後淺靜脈;布有枕小神經本幹,深層為副神經,頸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通利七竅、消痰截瘧
 【主治】①頭痛,頭眩,項強,目不明,暴聾,鼻衄,喉痹;②瘰鬁;③肩背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17.翳風
 【定位】乳突前下方與耳垂之間的凹陷中;耳垂下緣,當胸索乳突肌與下頷骨之間凹陷中
 【解剖】有耳後動、靜脈,頸外淺靜脈;布有耳大神經,深層為面神經幹從莖乳突穿出處。
 【功能】 牽正口僻、聰耳消腫
 【主治】①耳鳴,耳聾:②口眼歪斜,牙關緊閉,頰腫;③瘰鬁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18.瘈脈
 【定位】耳後,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下1/3與上2/3交界處
 【解剖】在耳後肌上;有耳後動、靜脈;布有耳大神經耳後支。
 【功能】 聰耳定驚
 【主治】①頭痛,耳鳴,耳聾;③小兒驚風、嘔吐、泄痢。
 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;或點刺靜脈出血。

19.顱息
 【定位】耳後,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上1/3與下2/3交界處
 【解剖】有耳後動、靜脈;布有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的吻合支。
 【功能】 散風清熱、鎮痙聰耳
 【主治】①頭痛、身熱,耳鳴,耳聾、喘息;③小兒驚風、嘔吐涎沫。
 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
20.角孫
 【定位】當耳尖發際處;折耳翼在耳尖端的髮際處
 【解剖】有耳上肌;顳淺動、靜脈耳前支;布有耳顳神經分支。
 【功能】 明目退翳
 【主治】①頭痛,項強;②目赤腫痛,目翳;③齒痛,頰腫、唇吻強。
 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
21,耳門
 【定位】耳屏上切跡前,下頜骨髁狀突後緣,張口有孔
 【解剖】有顳淺動、靜脈耳前支;布有耳顳神經,面神經分支。
 【功能】 聰耳消腫
 【主治】①耳鳴,耳聾,聤耳;②齒痛、唇吻強,頭頷痛。
 【操作】微張口,直刺0.5~1寸。

22.耳和髎
 【定位】鬢髮後際,平耳廓根前,當顳淺動脈後緣
 【解剖】有顳肌和顳淺動、靜脈;布有耳顳神經分支,面神經顳支。
 【功能】 消腫止痛、聰耳寧神
 【主治】①頭痛、頭重,耳鳴;②牙關緊閉,口歪、頷腫、鼻準腫痛。
 【操作】避開動脈,平刺0.3~0.5寸。

23.絲竹空
 【定位】眉梢的凹陷處
 【解剖】有眼輪匝肌;顳淺動、靜脈額支;布有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。
 【功能】 散風清熱、寧神鎮痙
 【主治】①癲癇;②頭痛,眩暈,目赤腫痛,眼瞼瞤動;③齒痛。
 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
十一.足少陽膽經

十.手少陽三焦經




本經腧穴:分佈在無名指外側,手背,上肢外側面中間,肩部,頸部,耳翼後緣,眉毛外端。起于關沖,止於絲竹空,左右各23穴。



關沖 (井穴)

【定位】無名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.1寸

【解剖】有指掌側固有動、靜脈所形成的動、靜脈網;布有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。

【功能】 清熱解表、清心聰耳

【主治】①頭痛,目赤,耳鳴,耳聾,喉痹,舌強;②熱病,心煩。

【操作】淺刺0.1寸;或點刺出血。為急救要穴之一。





液門 (滎穴)

【定位】第四、五掌指關節之間的前緣凹陷中

【解剖】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;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。

【功能】 清頭聰耳、和解表裡

【主治】①頭痛,目赤,耳鳴,耳聾,喉痹;②瘧疾;③手臂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



中渚 (輸穴)

【定位】手背,第四、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,當液門穴後1寸

【解剖】有第四骨間肌;皮下有手背靜脈網及第四掌背動脈;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。

【功能】 清熱利咽、明目聰耳

【主治】①頭痛、目眩,目赤、目生翳膜目痛,耳鳴,耳聾,喉痹;②熱病;③肩背肘臂酸痛、脊膂痛,手指不能屈伸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



陽池 (原穴)

【定位】腕背橫紋中,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;在第四指直上,腕部橫紋中,當指總伸肌腱與小指固有肌腱之間凹陷處

【解剖】有皮下手背靜脈網,第四掌背動脈;布有尺側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。

【功能】 利喉聰耳、和解表裡

【主治】①目赤腫痛,耳聾,喉痹:②消渴,口幹、瘧疾;③腕痛,肩臂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



外關 (絡穴;八脈交會穴(通陽維脈))

【定位】腕背橫紋上2寸,尺骨與橈骨正中間(陽池上2寸)

【解剖】在橈骨於尺骨之間,指總深肌與拇長伸肌之間;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及掌側神經。

【功能】 解表清熱,聰耳明目

【主治】①熱病,傷寒:②頭痛、頰痛,目赤腫痛,耳鳴,耳聾:③瘰鬁,脅肋痛、肩背痛;④上肢痿痹不遂、肘臂伸屈不利、手指疼痛、手顫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支溝 (經穴)

【定位】腕背橫紋上3寸,尺骨與橈骨正中間

【解剖】在橈骨於尺骨之間,指總深肌與拇長伸肌之間;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及掌側神經。

【功能】 清熱聰耳、降逆潤腸

【主治】①便秘;②耳鳴,耳聾,暴喑;③瘰鬁,脅肋疼痛、肩背痠痛;④熱病、嘔吐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會宗 (郄穴)

【定位】支溝穴尺側約1寸,當尺骨橈側緣;陽池上3寸,支溝穴在尺側旁開約5分,當尺骨之橈側緣

【解剖】在尺骨橈側緣,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;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及骨間掌側神經。

【功能】 聰耳鎮痙

【主治】耳聾,癇證,上肢肌膚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三陽絡

【定位】支溝穴上1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

【解剖】在指總伸肌與拇長展肌起端之間;有前臂骨間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。

【功能】 聰耳利咽

【主治】耳聾,暴喑,齒痛、齬齒痛、嗜臥,手臂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四瀆

【定位】尺骨鷹嘴下5寸(肘尖下方5寸),尺骨與橈骨之間

【解剖】在指總伸肌與尺側腕伸肌之間;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,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。

【功能】 聰耳利咽

【主治】耳聾,暴聾、暴喑,齒痛(齬齒)、手臂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天井 (合穴)

【定位】屈肘,尺骨鷹嘴上1寸凹陷中

【解剖】在肱骨下端後面鷹嘴握中,有肱三頭肌腱;有肘關節動、靜脈網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。

【功能】 聰耳寧神、理氣消痰

【主治】①耳聾;②癲癇;③瘰鬁,癭氣;④偏頭痛,脅肋痛,頸項肩臂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清冷淵

【定位】屈肘,天井穴上1寸

【解剖】在肱三頭肌下部;有中側副動、靜脈末支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。

【功能】 溫經散寒

【主治】頭痛,目黃、振寒,肩臂痛不能舉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8~1.2寸。





消濼

【定位】肩髎穴與天井穴連線上,清冷淵穴上3寸

【解剖】在肱三頭肌肌腹之間;有中側副動、靜脈末支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。

【功能】 清熱散風、清心寧神

【主治】頭痛,赤痛,項背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



臑會

【定位】肩髎穴與天井穴連線上,肩髎穴下3寸,三角肌後緣

【解剖】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;有中側副動、靜脈末支;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,深層為橈神經。

【功能】 理氣消痰

【主治】①瘰鬁;②癭氣;③上肢痹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



肩髎

【定位】肩峰後下方,上臂外展時,當肩髃穴後寸許凹陷中

【解剖】在肩峰後下方,三角肌中;有旋肱後動脈肌支;布有腋神經的肌支。

【功能】 止痛利節

【主治】肩臂攣痛不遂、肩重不能舉。

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



天髎 (手足少陽、陽維之會)

【定位】肩井穴與曲垣穴連線的中點,當肩胛骨上角凹陷處

【解剖】有斜方肌、岡上肌;有靜橫動脈降支,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;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,副神經,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。

【功能】 清熱解表、寬胸理氣

【主治】肩臂痛,頸項強急,胸中煩悶、缺盆中痛,身熱汗不出,頸項急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天牖

【定位】乳突後下方,胸鎖乳突肌後緣,平下頜角處(即約在天容穴與天柱穴之間)

【解剖】在胸鎖乳突肌止部後緣;有枕動脈肌支,耳後動、靜脈及頸後淺靜脈;布有枕小神經本幹,深層為副神經,頸神經。

【功能】 通利七竅、消痰截瘧

【主治】①頭痛,頭眩,項強,目不明,暴聾,鼻衄,喉痹;②瘰鬁;③肩背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翳風

【定位】乳突前下方與耳垂之間的凹陷中;耳垂下緣,當胸索乳突肌與下頷骨之間凹陷中

【解剖】有耳後動、靜脈,頸外淺靜脈;布有耳大神經,深層為面神經幹從莖乳突穿出處。

【功能】 牽正口僻、聰耳消腫

【主治】①耳鳴,耳聾:②口眼歪斜,牙關緊閉,頰腫;③瘰鬁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寸。





瘈脈

【定位】耳後,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下1/3與上2/3交界處

【解剖】在耳後肌上;有耳後動、靜脈;布有耳大神經耳後支。

【功能】 聰耳定驚

【主治】①頭痛,耳鳴,耳聾;③小兒驚風、嘔吐、泄痢。
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;或點刺靜脈出血。





顱息

【定位】耳後,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上1/3與下2/3交界處

【解剖】有耳後動、靜脈;布有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的吻合支。

【功能】 散風清熱、鎮痙聰耳

【主治】①頭痛、身熱,耳鳴,耳聾、喘息;③小兒驚風、嘔吐涎沫。
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




角孫

【定位】當耳尖發際處;折耳翼在耳尖端的髮際處

【解剖】有耳上肌;顳淺動、靜脈耳前支;布有耳顳神經分支。

【功能】 明目退翳

【主治】①頭痛,項強;②目赤腫痛,目翳;③齒痛,頰腫、唇吻強。
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




耳門

【定位】耳屏上切跡前,下頜骨髁狀突後緣,張口有孔

【解剖】有顳淺動、靜脈耳前支;布有耳顳神經,面神經分支。

【功能】 聰耳消腫

【主治】①耳鳴,耳聾,聤耳;②齒痛、唇吻強,頭頷痛。

【操作】微張口,直刺0.5~1寸。





耳和髎

【定位】鬢髮後際,平耳廓根前,當顳淺動脈後緣

【解剖】有顳肌和顳淺動、靜脈;布有耳顳神經分支,面神經顳支。

【功能】 消腫止痛、聰耳寧神

【主治】①頭痛、頭重,耳鳴;②牙關緊閉,口歪、頷腫、鼻準腫痛。

【操作】避開動脈,平刺0.3~0.5寸。





絲竹空

【定位】眉梢的凹陷處

【解剖】有眼輪匝肌;顳淺動、靜脈額支;布有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。

【功能】 散風清熱、寧神鎮痙

【主治】①癲癇;②頭痛,眩暈,目赤腫痛,眼瞼瞤動;③齒痛。

【操作】平刺0.3~0.5寸。

十二.足厥陰肝經

十二.足厥陰肝經
本經腧穴:分佈在足背,內踝前,脛骨內側面,大腿內側,前陰,脅肋等。起于大敦,止於期門,左右各14穴。

1. 大敦 (井穴)
 【定位】足大趾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.1寸
 【穴名】"大",大小;"敦",厚實。大趾的形狀大而厚,穴位在它的外側,所以稱大敦。
 【解剖】有趾背動、靜脈;布有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調肝理氣、鎮痙寧神
 【主治】①疝氣,少腹痛、善寐、便閉;②遺尿,癃閉,五淋,尿血;③月經不調,崩漏,縮陰,陰中痛,陰挺;④癲癇,善寐。
 【操作】淺刺0.1~0.2寸,或點刺出血。

2. 行間 (滎穴)
 【定位】足背,當第一、二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
 【穴名】"行",通行;"間",中間。比喻足厥陰肝經的脈氣,行於兩趾之間的本穴,所以稱為行間。
 【解剖】有足背靜脈網;第一蹠背動、靜脈;正當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。
 【功能】 平肝熄風、寧心安神
 【主治】①中風,癲癇;②頭痛,目眩,目赤腫痛,青盲,口歪、失眠;③月經不調,痛經,閉經,崩漏,帶下,陰中痛,疝氣;④遺尿,癃閉,五淋;⑤胸脅滿痛、嘔血、呃逆、咳嗽、泄瀉、嗜食、腹脹;⑥下肢內側痛,足跗腫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0.8寸。

3. 太沖 (輸穴;原穴)
 【定位】足背,第一、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
 【穴名】"太",盛大的意思;"沖",沖盛。此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,氣血旺盛,所以叫太沖。
 【解剖】在拇長伸肌腱外緣;有足背靜脈網,第一蹠背動脈;布有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,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平肝熄風、健脾化濕
 【主治】①中風,癲狂癇,小兒驚風:②頭痛,眩暈,耳鳴,目赤腫痛,口歪,咽痛;③月經不調,痛經,經閉,崩漏,帶下;④脅痛,腹脹,嘔逆,黃疸,疝氣;⑤癃閉,遺尿:⑥下肢痿痹、膝股內側痛,足跗腫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0.8寸。

4. 中封 (經穴)
 【定位】內踝前1寸,脛骨前肌腱內緣凹陷中
 【解剖】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側;有足背靜脈網,內踝前動脈;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分支及隱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疏肝健脾、理氣消疝
 【主治】①疝氣、陰莖痛,遺精,小便不利、黃疸;②腰痛,少腹痛、足冷,內踝腫痛、嗌乾、面蒼白、畏寒、五淋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5~0.8寸。

5. 蠡溝 (絡穴)
 【定位】內踝尖上5寸,脛骨內側面的中央
 【穴名】"蠢",即瓢勺;"溝",溝渠。形容穴位所在處的小腿肚形狀像瓢勺,脛骨內側像溝渠,所以稱為蠡溝。
 【解剖】在脛骨內側面下三分之一處;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;布有隱神經前支。
 【功能】 益肝調經,清熱消腫
 【主治】①月經不調,赤白帶下,陰挺,陰癢;②小便不利,疝氣,睾丸腫痛、小腹滿、腰背拘急、脛部痠痛。
 【操作】平刺0.5~0.8寸。

6. 中都 (郄穴)
 【定位】內踝尖上7寸,脛骨內側面的中央
 【解剖】在脛骨內側面中央;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;布有隱神經中支。
 【功能】 益肝藏血、行氣止痛
 【主治】①疝氣,小腹痛;②崩漏,惡露不盡。
 【操作】平刺0.5~0.8寸。

7. 膝關
 【定位】脛骨內上髁後下方,陰陵泉穴後1寸(屈膝)
 【解剖】在脛骨內側面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;深部有脛後動脈;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,深部為脛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溫經化濕、祛風消腫
 【主治】膝髕腫痛、寒濕走注、歷節風痛,下肢痿痹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8. 曲泉 (合穴)
 【定位】屈膝,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,半腱肌、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
 【解剖】在脛骨內髁後緣,半膜肌、半腱肌止點前上方,縫匠肌後緣;淺層有大隱靜脈,深層有膕動、靜脈;布有隱神經,閉孔神經,深向膕窩可及脛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疏肝解鬱、通調前陰
 【主治】①月經不調,痛經,帶下,陰挺,陰癢,產後腹痛;②遺精,陽痿,疝氣,小便不利、癲狂、頭痛、目眩;③膝髕腫痛,下肢痿痹、氣喘。
 【操作】直刺1~1.5寸。

9. 陰包
 【定位】股骨內上髁上4寸,縫匠肌後緣
 【解剖】在股內肌與逢匠肌,內收長肌中點,深層為內收短肌;有股動、靜脈,旋股內側動脈淺支;布有股前皮神經,閉孔神經淺、深支。
 【功能】 通調前陰、益腎健腰
 【主治】①月經不調,小便不利,遺尿;②腰骶痛引少腹、腰痛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8~1.5寸。

10.足五里
 【定位】曲骨穴旁開2寸, 直下3寸;在氣衝穴(足陽明經)下3寸,當內收長肌的外緣
 【解剖】有內收長肌,內收短肌;有股內側動脈淺支;布有閉孔神經淺、深支。
 【功能】 清肝健脾、通調前陰
 【主治】①少腹痛,小便不通,陰挺,睾丸腫痛、嗜臥;②瘰鬁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8~1.5寸。

11.陰廉
 【定位】曲骨穴旁開2寸,直下2寸;在氣衝穴直下2寸,當內收長肌之外側處取穴
 【解剖】有內收長肌和內收短肌;有旋股內側動、靜脈淺支;布有股神經的內側皮支,深層為閉孔神經淺、深支。
 【功能】 調經種子、舒筋活絡
 【主治】月經不調,帶下,少腹痛、婦人不妊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8~1.5寸。

12.急脈
 【定位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旁開2.5寸,當氣沖穴外下方腹股溝處
 【解剖】有陰部外動、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、靜脈的恥骨支,外方有股靜脈;布有髂腹股溝神經,深層為閉孔神經的分支。
 【功能】 調肝止痛、理氣導疝
 【主治】少腹痛,疝氣,陰挺、睪丸痛。
 【操作】避開動脈,直刺0.5~1寸。

13.章門 (脾之募穴;八會穴之臟會;足厥陰、帶脈之會)
 【定位】第十一肋游離端下際(側臥取之)
 【穴名】"章",有彰盛的意思;"門",出入的地方。本穴既是脾的募穴,又是臟的會穴,是五臟氣血盛會之處,所以稱章門。
 【解剖】有腹內、外斜肌及腹橫肌;有第十肋間動脈末支;布有第十、十一肋間神經;右側當肝臟下緣,左側當脾臟下緣。
 【功能】 健脾消脹、和胃利膽
 【主治】①腹痛,腹脹,腸鳴,腹瀉,嘔吐;②胸脅痛,黃疸,痞塊,小兒疳疾、神疲肢倦、身目閏、咳、少氣、腰脊冷痛、溺多白濁。
 【操作】直刺0.8~1寸。

14.期門 (肝之募穴)
 【定位】乳頭直下,第六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4寸
 【穴名】"期",周期;"門",出入的要地。十二經脈的氣血從肺經雲門開始到本穴正好運行一個周期。所以稱為期門。
 【解剖】在腹內外斜肌腱膜中,有肋間肌;有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六、七肋間神經。
 【功能】 疏肝健脾、和胃降逆
 【主治】①胸脅脹痛,乳癰;②嘔吐,吞酸,呃逆、吞酸,腹脹,腹瀉、咳喘;③奔豚;④傷寒熱入血室。
 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不可深刺,以免傷及內臟。

瑜伽


"真實而有力量。"
是我在北美洛杉磯時,
被邀請--"用ㄧ句話寫出自己對瑜伽的觸動"時
當時捫心自問的答案。

遠超越我頭腦的學習經驗與見解範圍的感動,
說多了不真實。

所以,我用生命傳播我所接觸的。
走進了瑜伽教學的工作。

(圖說:感謝AnArt的設計師Noe"l提供維也納森林之『雪地瑜伽』手繪作品)